*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同时也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和“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2020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港口作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重要节点,面临着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武汉港坐拥国家地理“天元”,是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武汉阳逻港地处武汉东部长江北岸,是长江中游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常年水深7至15米,是湖北省港口集团的核心港区,国家一类水运开放口岸,是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中西部地区的最佳“出海口”。港区交通便捷,集疏运体系完善。为加快绿色港口建设,进一步发挥规划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港集箱”)组织编制了本规划。
本规划阐明了武港集箱绿色港口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2023年和2025年的绿色港口建设目标,提出了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武港集箱绿色港口建设指明了方向。规划的范围包括武港集箱经营的阳逻港二期码头。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国家、行业、地方发布的有关绿色发展和港口发展的相关文件以及湖北省港口集团、武汉港务集团等制定的相关规划。本规划作为武港集箱2021-2025年绿色港口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制定与实施对于促进武港集箱绿色港口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持续推进装卸设备电动化。为促进节能减排,适应绿色长江、绿色港口发展的需要,2018年试点应用两台电动集卡,同时配套建设了2台充电桩。2020年配备了2台纯电动清扫车及冲洗车,此外,共配备了4台蓄电池观光车。
提升基础设施绿色水平。实施港区绿色照明工程,在港区堆场高杆灯、路灯以及岸桥和龙门吊等设备上应用LED节能照明灯具。
不断提高智慧对绿色港口的支撑作用。依托Tops系统,实现对计划安排、生产调度、堆场管理、集疏运管理等一整套生产流程的全过程管控,为港口生产调度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完成了海关监管卡口及视频监控整改项目,提高了口岸服务效率。
提高船舶污染物接收能力。按照武汉市海事及港航管理局要求,完成了船舶污染物接收“五到位”(即对靠泊及作业船舶的污染物接收承诺到位、公告到位、协议到位、流程到位及记录到位)、“船E行”等设施(船舶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应急接收箱、四桶一牌)及系统的应用工作。
实现岸电设施全覆盖。2016年在阳逻港二期码头建设了1套250KVA的岸电电源,可同时分别输出4个62.5KVA的不同电制的电源,供4个泊位同时使用,实现集装箱码头泊位低压岸电设施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岸电累计接用149艘次。
严格落实固体废物合规处置。对于危险废物,码头严格按规定设立专门场所收集存放,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回收处理,建立奖惩机制确保危险废物管理职责落实到位,并做好相关记录及台账备查。对于具有回收价值的废旧设备、有色金属、废旧钢丝绳、废轮胎等废旧物资,通过遴选委托有回收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资源化回收再利用。对于生活垃圾,设立分类垃圾桶,张贴垃圾分类标识,通过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培训,引导员工正确分类并投放垃圾,实现垃圾精准分类并统一委托有关机构回收处理。
不断提升港容港貌。持续加大投入,建设绿地系统,规范完善港界道路、港区主干道两侧绿化、办公区周边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强化环境保护,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等工作,并聘请软硬件服务能力更专业的清洁队服务港区,进一步改善了港区环境卫生。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总*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湖北、武汉工作的重要指示,紧抓交通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和湖北省港口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湖北省港口集团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积极响应国家和行业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相关任务部署及交通强国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对绿色港口建设的具体要求,全方位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提升港口的绿色竞争力。
到2025年,武港集箱绿色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卸运输设备得到规模化应用,成熟的节能增效技术得到全面推广,靠港船舶岸电使用比例不断提高,港口污染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水水中转等绿色高效集疏运方式应用更加广泛,资源利用更加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和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基本形成高效能、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
具体目标包括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满足4星级绿色港口标准、能源智慧管控系统覆盖率等8项指标。其中,到2025年,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20年下降2%,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到2023年和2025年,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比分别达到30%和60%。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应用清洁零碳能源
1.推动港口机械电能替代。大力推进集卡和流动机械电能替代。推进集装箱码头水平运输和流动机械电能替代,全面优化用能结构,新购港内空箱堆高机和小吨位叉车优先选用纯电动设备。持续关注电动集卡技术发展,继续开展电动集卡示范应用。鼓励应用电动正面吊等电力装卸机械。继续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新购港区内办公车辆、巡逻车大部分选用新能源汽车,鼓励洒水车等生产辅助车辆采用电力驱动。完善港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2.推进港口能源供给清洁化。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按照“宜建尽建”原则,利用港区屋顶、车棚等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新建大型建筑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后期港区内大型仓库等建筑物设计时应提出屋顶荷载要求,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提供条件。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探索在港区或周边富风区域建设分布式风力发电机组的可行性。探索应用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形成清洁能源局部供应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购买绿电,依托大电网实现零碳化。推进可再生能源在辅助设施上的应用。加大风光互补、太阳能技术在照明、热水、通信、监控系统上的应用,空调系统、供热系统合理选用地源、水源、空气源热泵,并考虑与太阳能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和试点氢能应用。
3.开展储能技术的试点应用。研究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大功率电储能技术在港区应用,推进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的应用,研究储热(冷)技术与水源换热技术结合应用,平衡港区峰谷期用电量。
(二)深入推进设备设施节能提效
1.持续推进港口节能技术应用。加快完成全港绿色照明灯具改造。继续推进高杆灯远程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推进供电设施节能技术应用。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探讨电能综合治理等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探讨智慧化供电调度系统建设,提升供电回收率和可靠率。推广应用节能操作技术。
2.不断提升港口设备能效水平。严格执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等文件要求,逐步更新、升级部分能效等级不高的电机、变压器、泵、制冷设备等,并优先选用1级能效产品,提升既有电气设备能效和绿色化水平。优化生产组织,减少出箱场数、降低翻捣,提高龙门吊利用率。持续完善设备远控应用,提升岸桥远程作业比例和作业效率。
(三)持续提升港口污染防治水平
1.提高靠港船舶岸电使用比例。完善岸电使用维护制度和操作规程,优化船舶接岸电服务流程,定期对岸电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制定岸电安全使用协议和应急预案,建立岸电培训制度,定期进行岸电应用培训和应急演练,为岸电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着力提升岸电系统使用的便捷性、获得性和易用性。鼓励制定船舶使用岸电激励*策措施,对使用岸电的船舶实施优先靠泊、服务费优惠等措施,提高船方使用岸电积极性。
2.强化港口水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污水溯源排查和处理设施效果评估,加强港区污水收集设施及污水管网日常维护,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按照法规和相关制度文件要求,开展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工作排查,完善相关设施,各码头公司继续做好与接收单位协议签订和备案管理工作,严格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工作台账。
3.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品进行分类管理,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置,增加配备固体废物分类收集贮存设施,或采取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严格落实危险废物标准化管理和转移联单制度,加强对危废贮存场所的管理维护,规范建立危废管理台账。适时对危废间进行提升改造。
(四)强化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
1.提升港口设备设施耐久性和回收利用率。强化港口设备设施健康诊断与日常维护,坚持港口设备设施建设、管理和养护并重,提高使用年限和耐久可靠性。加强大型港口机械废旧轮胎、废旧钢丝绳等的回收再利用。
2.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推进新型节水设备以及喷灌、微灌等高效绿化灌溉技术等节水技术的应用。完善用水计量系统,实现精准计量、定量考核。加强港口排水系统的定期维护,减少自来水跑冒滴漏,节约港区用水量。倡导集中办公场所节约用水。分析研究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综合利用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传统水源。多措并举促进港口节约用水,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五)积极营造美丽和谐的港区环境
1.增强港区绿化固碳能力。加强港区绿化统一规划和实施工作,结合各码头布局与生产作业特点,开展“见缝插绿”工程,在港口周边区域和路道两侧种植生长植被,发挥绿化林木抗风降尘、纳碳释氧、净化环境的环保效应,吸纳机械排放废气,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做好绿化带和港内公共绿化维护保养工作,做到科学养护、补植及时,保持行道树、绿化带完好无缺,花池内无杂草、杂物,全面提升各港区绿化总量和质量,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固碳释氧功能,不断提高港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质量。
2.加强港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通过采用生态护岸、增殖放流、植树造林、设置生态缓冲屏障等措施,加强港区陆域和水域生态保护与恢复。在不影响港口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综合利用港区岸线和土地资源,结合港口自然景观特点,优化港区景观布置,明确港区的建筑和设施功能分区,拓展植物配置方式和色彩设计,不同区块之间过渡良好,提升港区景观建设水平,打造具有武汉港集装箱码头特色的自然景观,塑造美丽港口形象,共建高颜值城市环境。
(六)不断提升港口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1.完善环境应急响应体系。按照行业标准及规划要求,建立船舶溢油及危化品泄漏应急设备物资储备体系,建立起与港口吞吐能力相适应的应急反应能力。适时对环境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并将最新版本传达到有关人员。每年组织预案演练,确保紧急状态反应迅速、到位。建立健全水上污染事故应急联防机制,全面提升港区水运溢油污染等险情的应急处置能力。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严密防控危化品泄漏事故、水上溢油污染等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
2.追踪环境应急新技术发展。加强环境风险源排查与监管,重点针对集装箱危险货物泄漏、船舶溢油及火灾爆炸事故的次生衍生环境污染等环境风险事故隐患,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研究,综合运用信息化、遥感、大数据等手段,建立风险源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环境风险监控能力,支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探索将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技术应用于环境事故应急响应仿真,支撑事故演练与应急预案的制定,提升港口应急响应能力。
(七)进一步加强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和文化建设
1.完善绿色港口建设机制。以《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JTS/T 105-4)为主要依据,开展绿色港口对标工作,对照评价体系进行自评价和改进提升,积极筹划绿色港口等级评价申报工作,打造集装箱码头绿色示范工程。力争到2023年,达到4星级绿色港口等级标准。完善能源消耗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设能源智慧管控系统。推进单机能耗管理。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实施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管控,推进生产和环保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确保各类环保设施运转良好。
2.构建绿色港口文化建设体系。建立强有力的绿色港口文化领导体系,明确绿色港口文化建设责任部门,强化绿色港口文化的规划、设计、组织和领导。培育新时代港口绿色先进典型。打造面向社会的港口开放日活动品牌,建立常态化、体系化的活动机制和流程。通过媒体、官网等方式主动对外公开发布绿色低碳港口专项规划、年度绿色港口发展报告、港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绿色港口宣传,扩大对外宣传的受众群体。
四、保障措施
成立绿色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发挥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细化绿色低碳港口建设的目标、任务,审议并下达年度工作任务,分解节能低碳环保指标,制定重点项目实施计划。
加大对绿色港口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制定重点项目资金预算,按照实施进度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等相关资金支持,加强与省、市级人民*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科技主管部门、财税部门等沟通与协调,争取加大财*支持力度并给予相关税收优惠*策。
将科技创新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推进港口绿色低碳及信息化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研发工作,用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排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注重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形成将科研创新与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相关联的体制机制,锻炼和培养一支能力过硬的技术研发队伍,注重“传帮带”,不断为企业培养输出青年技术骨干,为港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